小區公共收益該告別“糊塗賬”了
“成為業主這麼多年,從來只有交錢的份,這次可算鐵樹開花,真的領錢啦!”日前,隨着廣州市天河駿景花園小區業主在朋友圈一波操作,“廣州有小區給業主發‘紅包’”的消息不脛而走。這意味着,小區業主當家作主,真正實現了對公共收益的分配權。
小區給業主“分紅”,在當下的確是新鮮事。實際上,《物權法》明確規定,小區公共場所產生的收益歸全體業主所有。但在現實場景中,業主往往無法充分享受與所交納物業費相當的服務,更別提享有對小區公共收益的分配權了。
為什麼小區公共收益常常是一筆“糊塗賬”?很多小區將公共設施委託給物業來經營管理,業主並不實際參與其中。時間長了,這些公共收益被實際管理人——物業企業支配使用,令眾多業主淡忘甚至“自動放棄”了這部分權利。小區公共收益成了物業的“私房錢”,對業主們來説,自然日漸爛成了一筆“糊塗賬”。
小區公共收益若要告別“糊塗賬”,首先須還權於業主。媒體關注的駿景花園在物業管理方面曾經歷了一段“陣痛期”。後來,經過小區業主與物業協商,決定把小區公共收益整體移交給業主管理,並由業委會出面打理。業委會執行業主大會的決定,代表廣大業主行使對公共收益的管理權,可謂權責對等、名正言順。
當然,業委會在不少小區存在着缺位的現象。還權於業主固然重要,但是否由業委會代行對公共收益的管理權,需要結合實際作出探索。畢竟,現實中的確有積極履職的物業企業。所以,這就自然引出了另一個問題。與“還權”同等重要的,還有制度賦能。也就是説,要充分保障業主的知情權、參與決定權和監督權,有必要引入第三方審計介入監督,公開物業收支賬單。在這一制度框架下,物業企業主動公開“賬本”,業主與物業便會迴歸各自本位。
此外,加強物業監管力度,也非常必要。把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範疇,強化信用約束,促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治理,有助於形成互相配合、互相信任、互相支持的“生態圈”,一步步提升廣大業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隨着民法典明年正式實施,更多小區將告別公共收益“糊塗賬”。當越來越多業主的權利意識被喚醒,社區治理將獲得更多助力,物業管理難題也將得以緩解。相信到時候,小區給業主發“紅包”將不再是稀罕事。(楊博)
- 打造“幸福樣本” 老舊小區好看又好住2020.11.04
- 居民小區“大考”首日 分得咋樣?2020.11.02
- 昨天,南京邁入生活垃圾分類“強制時代”2020.11.02
- 先行先試小區介紹有效做法: 撤桶建集中投放點 分類有人教有人管2020.10.29
- 北京首個老年宜居環境示範小區亮相2020.10.23
- 眾小區引入社區設計師機制 大師設計居民也能參與2020.10.10
- 北京:居住小區垃圾桶站年內完成達標改造2020.09.04
- 小區公共收益該“何去何從”2020.08.20
- 玄武鐘山山莊蝶變“鐘山風景” 獲百姓點贊2020.08.12
- 【順豐集運查詢】南京2000多個小區改造後“脱胎換骨”2020.08.12